近期,全球最大鈷礦產地剛果(金)因內戰爆發及政府暫停鈷出口政策,導致國際鈷價飆升,中國鋰電池產業鏈陷入供應鏈中斷與成本激增的雙重危機。作為全球鈷資源消耗大國,中國各大電池企業正緊急調整策略,以應對這一“黑天鵝”事件帶來的深遠影響。
一、事件背景:剛果(金)的鈷礦霸權與中國的高度依賴
剛果(金)是全球鈷礦供應的核心國家,2024年其產量占全球總量的75.9%,中國98.6%的鈷原料進口,其中70%的占比來自剛果(金)。鈷作為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關鍵成分(占比10%-33%),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、消費電子等行業的成本。 然而,剛果(金)的礦業政策頻繁變動,疊加近期內亂,使得這一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。2025年2月24日,剛果(金)宣布暫停鈷出口四個月,此舉旨在緩解市場供應過剩和價格低迷,重新爭奪議價權;3月5日,贛鋒鋰電曝光的《告知函》進一步披露,該公司因剛果(金)內戰導致鈷礦開采與運輸受阻,全球鈷價應聲暴漲。
二、鈷價飆升:供應鏈中斷與市場恐慌
1. 價格暴漲與正極材料停供自2月24日出口禁令發布至3月18日,國內電解鈷價格從15萬元/噸飆升至25萬元/噸,漲幅達66%;硫酸鈷價格更在22天內上漲90%,均價達5.1萬元/噸。受此影響,正極材料供應商集體暫停報價,短期內采購陷入停滯,鋰電池企業或面臨“無鈷可用”的窘境。
2. 庫存緩沖與長期風險 盡管中國當前鈷庫存約5萬噸,可維持2-3個月需求,但這與剛果(金)至中國的海運周期(70-80天)相近,禁令對實際供應的影響預計在2025年7月顯現,若剛果(金)內亂持續,庫存無法補充,將加劇國內各大電池企業斷供風險。業內人士警告,若庫存耗盡且供應未恢復,2025年下半年中國鈷酸鋰電池產能或遭重創。
三、產業鏈震蕩:從上游礦企到終端消費
1. 礦企股價暴漲與生產壓力 中國鈷礦三巨頭——華友鈷業、寒銳鈷業、騰遠鈷業股價在剛果(金)發布禁令后9個交易日內分別上漲18.24%、16.56%和27.50%,資本市場對供應短缺的預期推高礦業板塊。然而,洛陽鉬業等企業在剛果(金)的礦區雖暫未停產,但也因物流受阻和出口禁令已導致實際供應量銳減。
2. 電池廠商成本傳導困境 就連鋰電池行業巨頭贛鋒鋰電、寧德時代等企業被迫啟動應急預案,要求新訂單重新定價,并建議客戶增加庫存。但成本壓力難以完全轉嫁至下游,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商以及各大電池廠家都可能面臨新一輪漲價潮,2022年“為電池打工”的行業困境或重現。
四、應對策略:尋找替代與強化回收
1. 多元化供應:印尼鎳鈷項目的崛起 為降低對剛果(金)的依賴,中國企業加速布局印尼紅土鎳礦濕法冶煉項目。2024年印尼鈷產量達3.2萬噸,華友鈷業、格林美等企業的HPAL(高壓酸浸)技術已實現低成本鎳鈷聯產,成為剛果金供應中斷的重要對沖。
2. 回收產業:退役電池的“城市礦山” 2023年中國回收鈷超2萬噸,占原生鈷產量的350%,或許可以通過循環經濟緩解資源短缺問題。
3. 技術替代:低鈷與無鈷電池研發 部分企業轉向磷酸鐵鋰(LFP)電池以規避鈷依賴,但三元電池的高能量密度仍是高端市場首選。從長遠來看,固態電池等新技術或進一步減少鈷用量。
五、未來展望:政策不確定性與全球供應鏈重構
剛果(金)的出口禁令和內亂僅是全球資源爭奪戰的縮影。近年來,智利鋰礦國有化、加拿大關鍵礦產限制等事件頻發,凸顯中國鋰電產業鏈的海外風險,企業或因早作準備:
1. 短期波動與長期調整:若剛果(金)政策持續收緊,鈷價或進一步攀升至30萬元/噸以上;但印尼產能釋放和回收體系完善有望緩解供應壓力。
2. 政策呼吁與行業協作: 業內呼吁政府加強戰略資源儲備,并通過“一帶一路”深化與資源國的合作。企業需構建全球化供應鏈網絡,提升風險對沖能力。
2025年的鈷價波動既是資源國與消費國利益博弈的縮影,也是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。短期內,剛果(金)政策主導的供應收縮將持續推高鈷價,但長期趨勢仍取決于技術替代與供應鏈多元化進程?;蛟S國內企業通過“資源+技術+回收”三管齊下的策略,不僅能夠對沖短期風險,更可在全球鋰電產業鏈重構中占據主動地位。未來,加強戰略資源儲備、深化國際合作、推動技術創新,將是保障產業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。